12月1日,第二十一期山海民族风影像展播活动在人文楼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展播由姚畅老师和李天静老师指导,2022级本科生龚萍芳主持。
本次展播活动播放电影《上帝也疯狂》,该片在欢乐的喜剧氛围下,讲述了采集狩猎族群布须曼人凯将“上帝”的礼物——一个可乐瓶归还“上帝”的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影片展现了非洲原始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深度探讨了文明与自然、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影片结束后,同学们畅所欲言,抒发心中所想所思。
陈佳凯同学总结了影片所呈现的三种社会类型,并着重分享了影片对科技去魅的效果,认为该影片让我们看到,科技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了。他用全新的视角提出,当人们过于依赖科技之时,往往会由此产生局限性,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科技与当下的关系。
朱翯妍同学注意到该影片提到布须曼人没有私有观念,以及可乐瓶在布须曼人中产生的影响,当可乐瓶不能像其他食物一样平均分配时,群体内部开始出现不和平的现象,她认为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私有观念在原始部落中的萌芽。
汪静怡同学则联想到有关身份认同,族群与边界的理论知识和主客位分析等田野方法。她以“人始终活在自我界定的范围中”观念入手。提出布须曼人凯所划定的世界尽头,是在悬崖边上,因此当他丢掉可乐瓶时,也认为终于完成了自己与部落的任务。它既是一种个体界限,也同样是一种社会群像。
雷雨龙同学进行了补充说明,通过现代文明与原始部落的文化产生的碰撞,引发了他对现代与原始之间的反思与思考。
同学们分享完毕后,两位指导老师也进行了分享。姚畅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片的历史背景,在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下,黑人被迫迁徙到边陲地带,电影中的暴乱恐怖分子实际上是南非共产主义者。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与政治立场。
最后,李天静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她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观后感,然后从民族学的视野,就“文化多样性”“符号”以及采集狩猎社会的“生计方式”、“共享观念”和“个体占有欲”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为什么采集狩猎社会强调共享和互惠等问题,循循善诱,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本次山海民族风民族志影像展播活动,让我们认识到,面对物质资料丰富却烦扰不断的现代文明,和生计方式简单淳朴的原始文明,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究竟哪一种文化更好,我们并不评判哪个更胜一筹,而是通过理解过去和他者,反思现代的困境和问题,深思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与关系,以此传递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本次影像展播为学院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增强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