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加深对民族学的理解与思考,我院于4月16日在人文楼710会议室开展本学期第十四期“山海民族风”民族志影像展播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梅梅老师和龚志祥老师联合指导,2023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马培颖主持,学院师生参与其中。
2023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马培颖主持
本期展播纪录片《最后的盐道》,以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走进了一条承载浓厚民族文化的古道。这条古道见证了历史文化的变迁。如今,它的踪影和记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在影片的镜头下,它再次焕发出时代璀璨的光芒,指引我们反思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影片中,能深切地感受到高原地区整体的生活风貌,人们对地方性生存知识的遵循与信仰,有感于商队穿行于深山峡谷的艰辛与勇气。
放映结束,师生就影像展播内容发表自己的观后感。马培颖表示,看完影片后终于理解为何影片以《最后的盐道》为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影片很幸运地记录了云南高原地区的地方传统和信仰,正如影片最后所警醒人们的,现代文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来临,现代文明已经叩响盐之谷的大门,河谷内的人仍然制作着人类最古老的盐,记得古老制盐之术的珍贵,他们是硕果仅存之人。学校的现代教育也开启通往世界的大门,孩子们的未来将发生巨大改变,当盐之谷的孩子们沿着古老文化记忆慢慢长大,他们是否也能继承驮盐商的父亲以及制盐母亲的生存策略?影片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中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社会集体记忆是本部片子最为珍藏的内容。
发言人廖文倩(左),赵蕊(右)
随后,2023级本科生赵蕊和廖文倩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赵蕊同学表示,在观影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拍摄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并指出传统制盐、运盐的过程也是当地人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和宇宙观。赵蕊同学认为影片中人们把运盐的马看做途中的伙伴,出发前用火驱灾的做法以及对寺庙,对山神的信仰都是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形式。
廖文倩同学表示,通过观影看到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之间通过商业的往来协作,建立起深厚的民族关系网络,此外结合所学的民族学专业知识对民族的宗教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
两位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地解答与探讨。最后,两位老师分别对以上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张梅梅老师总结到,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藏族、纳西族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待自然万物的生态观。龚志祥老师总结到,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许多当地的文化符号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比如,当地人与自然的相处策略,适应与制衡,宗教信仰与当地社会结构的关联性等。此外,龚老师还引出了《乡土中国》等民族学经典著作,鼓励大家结合相关经典民族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师生观影合影留念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民族志影像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思想的碰撞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宽度,对同学们的学习与研究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