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网站!

民族学研究院

【团学新象】三下乡特辑—数智技术推动非遗焕新,民院学子助力昌黎皮影戏迈向数字时代

时间:2025年08月11日 11:14  作者:王艺潼  点击:

2025年7月17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数智赋能·影韵新传”守护昌黎皮影戏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北省昌黎县,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皮影戏展开调研实践,探索数智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融合路径。

昌黎皮影戏因其精巧雕刻、独特唱腔和丰富叙事,成为冀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更迭,该艺术面临传承人稀缺、资金匮乏、传播渠道受限等多重挑战。

本次调研在昌黎县文化馆拉开序幕。馆内陈设的皮影展品从人物造型到雕工细节均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文化馆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皮影戏的发展沿革和当前的保护实践,引导大家深入了解皮影道具的制作工序、舞台布置和表演形式。

下午,实践团拜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金波先生。在他家中,杨先生现场展示了传统皮影人物的雕刻技艺、染色技巧和操纵表演流程。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皮影“推皮走刀”“穿线关节”等传统工艺流程,对这门古老艺术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

“皮影这东西,只在自己心里装着,是传不下去的。”采访中,杨金波先生这句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他坦言,尽管近年来非遗保护意识逐渐提升,但昌黎皮影戏的传承压力仍旧巨大。尤其是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齐永衡相继离世后,技艺的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此外,皮影戏演出机会减少,市场反响平平,传承人收入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更难吸引年轻人主动加入。

“雕工非常精细,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皮影的制作过程,真的是震撼。”民族学学院学生王艺潼在参观后说,她认为将这些技艺用数字技术完整保留下来,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尊重,也是通向未来的一扇门。

“传承不仅要靠保护,更要靠创造新的连接方式。”团队成员周舒凌悦表示,数智化的加入能让皮影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场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唤醒更多人对非遗的好奇和热爱。”

值得注意的是,杨金波先生对于技术介入虽持欢迎态度,却也表达了担忧:“有些激光雕刻技术虽然快,但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灵气。”他认为,数智技术虽能提升效率,但必须尊重手工艺人的创作精神,避免“形式取代内核”。

实践团也认识到,非遗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经验与创造力。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理应服务于传承者的表达与延续,而非成为主导。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将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提出运用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元宇宙等数智化技术构建“数字基因库”、优化传承模式、拓展传播场域的对策,同时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传统技艺价值的关系。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次思维碰撞与文化责任的深刻体验。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昌黎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播需积极拥抱技术赋能,在坚守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实现传承方式的革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数智赋能·影韵新传”守护昌黎皮影戏社会实践团用行动验证了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可能,为非遗焕发新生提供了可贵的路径探索。

上一条:@2025级新同学,你的助导已上线,快来看看吧

下一条:【学术前沿】我院教师姚闯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关闭

Copyright © 2020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邮编: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