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为帮助2025级新生快速融入研究生生活,适应科研学习节奏、明晰学术规范,9月初,学院为同学们精心筹备了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一、师生见面会
9月1日上午,学院举办民族学2025级硕士研究生师生见面会,学院班子成员、硕导及2025级民族学硕士新生参会。
会上,新生依次自我介绍,分享与民族学的缘分及对学科内涵的理解。随后,学院领导和老师逐一介绍自己,并为新生送上寄语,叮嘱大家尽快转变身份、适应科研节奏,期待大家产出学术成果,令新生备受鼓舞。

会议期间,全体师生在人文楼7楼大厅合影留念。之后,副院长柴冰详细解读了《民族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师生互选细则》《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关于选拔学院院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的通知》等文件,帮助新生了解研究生课程与考查相关事宜。

二、学术文献检索技巧与方法经验分享
9月1日下午,乌兰图雅老师在人文楼710为2025级研究生讲授《学术文献检索技巧与方法》。她为同学们介绍了古籍、出土文献、今人著作等各类文献的专业数据库及检索方法,为大家开展文献检索与阅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让新生对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有了清晰认知。

三、秦皇岛历史文化讲座
9月4日上午,民族学2025级硕士研究生在人文楼510参加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劭伟主持,秦皇岛日报编辑刘剑、王红利担任主讲。
刘剑老师以《秦皇岛的发展与变迁》为题,介绍了秦皇岛的地理位置、国家级荣誉称号及著名旅游景点。他重点讲述了秦皇岛地名的由来,“四面皆水,惟岛居中”,这里是“秦皇求仙入海处”,并深入讲解了秦皇岛从一座小岛因港而生,逐渐发展为现代城市的百年历史。

随后,王红利老师带来《古诗中的秦皇岛》,他先介绍了与秦皇岛相关的古诗集,然后选取曹操的《观沧海》、杨琚的《秦皇岛》、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等诗作进行详细解说,让同学们领略了秦皇岛在古诗中的独特魅力。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

四、西港花园参观活动
9月4日下午,学院组织民族学2025级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西港花园开展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港口工业历史与海洋文化。在专人讲解引导下,大家先后参观了游艇港、航海营地、企业文化馆、海誓花园等特色区域,感受港口工业与海洋文化的融合魅力。师生们迎着海风交流探讨,在触摸历史中启发思考,在行走观摩中汲取新知。

五、田野经验工作分享
9月5日下午,李天静老师为同学们分享田野调查经验。她从“何为田野”切入,指出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是理解不同生活方式、文化多样性与复杂人性的过程,也是反思自身文化的过程。随后,李天静结合福建萧厝渔村等亲身调查经历,生动讲解了如何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收集民间文献等方式“进入田野”,并分享了在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中建立信任、化解伦理困境的方法。最后,她还推荐了《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田野调查技术手册》《田野工作的艺术》等经典书目。

六、参观民族学博物馆
9月5日下午,在学院党委书记李欣宁的专业讲解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民族学博物馆的各个展馆。李欣宁生动解读了各类展品的文化内涵,从青铜器的厚重、瓷器的典雅,到书法的气韵、剪纸的匠心及钱币的历史变迁,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更深化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七、优秀研究生经验分享
9月5日晚,唐钱华老师主持召开优秀研究生经验分享会,为新生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会上,杨志强、靳远清、邢梦琪、江涛、张睿航五位优秀学长学姐,结合自身经历,分别从研究生生活适应、申博准备、求职策略等方面分享经验与感悟。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学业规划、职业选择等问题积极提问,与学长学姐深入互动交流。最后,唐钱华对新生提出殷切期望,鼓励大家明确目标、踏实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