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彩娟
【基本信息】
性别:女
职称:三级教授
担任导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件:luocaijuan@neuq.edu.cn
【个人介绍】
罗彩娟,广西象州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现为东北大学民族学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理事、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人类学、中国南方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编论文集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委托课题、广西统一战线智库课题、象州县政协委托项目等10余项各级各类项目。以独著和第一作者署名的成果先后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优秀论文2项、广西民宗委系统优秀调研报告2项。
【主要科研教研项目】
(一)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岭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9BMZ125,2019-2024年。
[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壮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0XMZ038,2010-2016年。
[3]第5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始祖信仰与族群认同研究——以壮族布洛陀信仰为例,项目编号:2014M562228,2014-2017年。
[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越边境固边睦邻建设与壮族边民国家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BMZ006,2018-2022年。
[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一般项目:广西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ZL2024016,2024年至今。
[6]国家民委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团结和交往交流交融研究,2018年。
[7]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重点项目: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担任该项目清代组组长,主持完成广西清代“三交”史料汇编,累计120万字,2022-2024年。
[8]广西民宗委民族宗教理论课题:广西壮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2024-2025年。
[9]广西民宗委委托课题:建立健全广西与周边省份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政策举措和制度保障研究,2022-2024年。
[10]广西民宗委咨询委员会调研课题: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2021-2022年。
[11]广西民宗委委托课题: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和经验研究,2017-2018年。
[12]象州县政协委托项目:象州县军田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2017-2023年。
(二)主持的教研项目
[1]广西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8—2020年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民族学),2018-2021年。
[2]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新时代民族类院校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2021062,2021-2024年。
【主要论著目录】
[1]《聚与合:近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与启示》,《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3年12期全文转载。(CSSCI)
[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CSSCI)
[3]《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CSSCI)
[4]《从族源记忆到命运与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乳源经验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CSSCI)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路径思考——基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的调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CSSCI)
[6]《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CSSCI)
[7]《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CSSCI)
[8]《新时代中越边境固边睦邻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靖西市龙邦镇的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CSSCI)
[9]《未信此身长坎坷,细看造物实玄微——我的人类学之路》,《民族艺术》2022年第1期。(CSSCI)
[10]《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CSSCI)
[11]《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资源结构与整合逻辑——以马关县马洒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CSSCI)
[12]《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龙母文化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CSSCI)
[13]《“月也”作媒:三江侗族自治县晒江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系列之一》,《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CSSCI扩展版)
[14]《以节为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以广西布努瑶祝著节为例》,《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北大核心)
[15]《互惠:研究者融入田野的一种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0日第003版。
[16]《清代契约文书:广西各民族经济相依的历史见证》,《中国民族报》2025年2月11日第07版。
[17]《历史上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启示》,《广西日报》2022年12月20日第13版。
[18]《“壮”心可鉴:壮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19]《古郡新韵:象州军田古城的历史书写与乡村振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
[20]《千年追忆:云南壮族历史表述中的侬智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中国西南边疆治理模式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22]《民族学研究前沿十讲》,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主要获奖】
[1]2025年,论文《聚与合:近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与启示》获广西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2022年,论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获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2018年,论文《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获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2018年,研究报告《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与经验研究》获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16年,著作《中国西南边疆治理模式研究》获广西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2022年,研究报告《小切口大示范——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创新跨省(区)民族团结进步联建机制》获2022年度广西全区民宗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7]2022年,论文《以节为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以广西布努瑶祝著节为例》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1年年会优秀论文奖。
[8]2024年,论文《空间互嵌与城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道的调查》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4年年会优秀论文奖。
[9]2010年,论文《成吉思汗与侬智高的比较研究——基于蒙古、壮两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分析》获人类学高级论坛“新世纪(2000-2010)人类学杰出成果提名奖”。
[10]2018年,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一期培养对象。
[11]2024年,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12]2025年1月,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
[13]2021年,被评为2019-2021年广西民族大学“优秀教师”。
[14]2018年,被评为2016-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5]2022年,被评为广西民族大学2022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讲授课程】
1.本科生专业课程:族群理论与族群关系、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政治法律人类学、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
2.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民族学人类学前沿研究动态、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
3.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民族学研究前沿、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