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网站!

民族学研究院

山海民族风民族志影像展播活动预告||第三期——《端午节》

时间:2023年10月13日 14:26  作者:洪沁涵  点击:

(海报设计:王怡频)

民族节日志纪录片的标准范本

在胶片民族志纪录片走向式微、数字影视人类学尚未登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庄孔韶教授便以文本和电影合璧创作为其学术研究特征,前接民族志多元写作,后启影视人类学,他的影片《端午节》记录了福建闽江流域的村民在水淹前过最后一次端午节的情景,为福建水口电站建设改变水位前留下了多个县乡镇民俗风物的珍贵影像资料,并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录像。

《端午节》片长不过30分钟,分家庭生活、龙舟竞渡和游神三个部分。农家包粽子的美感基于家族融乐,女主人换衣箱是节气转换的象征,龙舟上的三角旗展示的是宗族力量,祭祀和游神追求的是英雄气质与合境平安。《端午节》也是民族志经典《金翼》的配合性影视作品,影片中的民俗、风物和美感都和这本书紧密联系,从新的视觉语言中重新理解用文字描写过的农民节日。

“不浪费的”人类学

庄孔韶1995年提出并实施了多学科、多专业和多方法表述人类学问题与思想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理论。该理论主张在一个田野调查上,人类学、电影、绘画、诗作、新媒体等可以兼收并蓄,从而使多学科的横向合作能较好地实现触类旁通的综观效果,以此推动文化表现的多元方法的综合实践,从而找回那些被忽视和忽略的文化素材。民族志纪录片《端午节》正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实践。

光阴已逝,乡土仍旧

如今,影片中出现的小镇和乡村已经沉入水底,这使得《端午节》保存下的音像资料更显珍贵。这也许就是纪录影像的魅力,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间偷走了许多我们回忆里的东西,而此刻,借着影像,我们再次回望过去,那些在现实中早已消失的街道、村落、田野、游神仪式,它们在影像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非遗保护电影:《端午节》

主持人:

聂江帆(2023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

李立 李天静

时间:

2023年10月17日19:00

地点: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人文楼710


欢迎全校师生参与关注!

上一条:山海民族风读书沙龙活动预告||第三期——《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下一条:山海民族风读书沙龙活动预告||第二期——《菊与刀》

关闭

Copyright © 2020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邮编:066004